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抗洪救灾先进事迹实录之一:温情古城

连日来,醴陵面临洪涝灾害重大考验,国瓷街道古城村也遭到重创。天灾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涌现出很多的先进典型,无论是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大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打赢了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尽显柔情与担当。

古城村党总支书记陈正伟——不眠不休战“洪魔”

7月8号下午,在巡查中发现水位一直在上涨,又由于连续暴雨,他心里隐隐觉得可能要涨水了,他立即组织村干部来到易涨水的邓众渡片区。从下午6点开始,雨水渐渐漫过主干道路面。为安全起见,他立即组织村干部及党员,在现场指挥交通,维持秩序,提醒过往的村民注意安全。当水势逐渐增高时,车辆已无法通行,他立马安排设置障碍标志,涉水提醒过往行人绕行。当晚他通宵值守,第二天连续作战,转移受灾村民,安顿受灾群众,搬床柜、背老人、护小孩,他一直战斗在一线,两天里他一共休息不到4小时。


7月10号,随着洪水慢慢褪去,路面的淤泥和杂物急需清理,他又忙着带领支村两委及党员群众干起来,他在洒水车上作业了5个多小时,下车后累得连腰都伸不直,他只休息片刻,立马投入下一个作业。有群众感叹道:“选你作为我们的村书记是我们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古城村村主任杨卫平——几过家门而不入

家里进水40-50公分,他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是数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在这次洪灾中,家住大屋组的村主任杨卫平家也是受灾人群之一,在大水来临之前,他的妻子喊他回去搬东西,把家里的电器、衣柜等家具转移时,他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我没有时间,你想办法搞定吧!”此时的他正在家附近帮其他村民转移物质,疏散受灾村民。除此之外,他一直奔波在贫困户、五保户等村民家查看受灾情况,在河道、水塘、水圳等多处查看水位情况!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古城村妇联主席曾丹——巾帼不让须眉

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用在妇联主席曾丹身上是名副其实。洪水中,她不惧风险,连续3次乘船给受灾群众送饮用水、方便面等物资,现场安抚受灾村民,稳定他们的情绪。多次外出实地查看受灾情况。她的丈夫全力支持村级工作。此次洪灾中,她抢险救险、清扫淤泥从不缺席。


9号晚,夫妇两人忙到一点多回家,家里断水断电,疲惫至极,此时本组村民刘三妹在窗户下喊到:“叔及,请你送我爸爸去一趟医院,他现在肚子疼得厉害。”黄华二话不说,还没来得及躺下,马上开车将黄金财送往医院,事后得知,黄金财是“胰腺发炎”,错过抢救时间后果不可设想。面对灾情,她忘记了女性的娇弱,忘记了劳累,只记得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

古城村党员杨魄——奋力救瓜尽显铁汉柔情

洪灾中,他一直奋战在一线。9号当天接到绪公祠组杨冬平救助电话,说是自己种的几亩瓜地马上要被洪水淹没了。他马上组织带领人员,去杨冬平的瓜地,与洪水抢时间,将成熟的瓜果全部采摘。除此,安顿受灾村民,全身心投身于抢险救灾中。杨东平很感激的说:“幸好有你们,那都是我的心血,我的经济来源呀”。他收了了村民的感激,没有收村民送给他的瓜,只说了句:“我是党员,也是个精壮的劳动力,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巾帼女英雄——“最不称职的母亲”

在这次洪灾中,也有这样一群女汉子,她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来得顾及家中幼儿,坚守在抗洪救灾一线。哺乳期的陈婷婷没有时间去顾及生病中不到1岁的小孩,一直在与办事处、电视台对接灾情信息,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报送,并且将抗洪救灾先进典型进行了深入挖掘,没有一丝怨言和抱怨;杨响没来得及陪伴小孩共同度过两周岁的生日,每隔一个小时向办事处报送一次灾情,全程关注着最新情况,害怕错过任何消息;杨洁家的两个孩子在哭喊着“要妈妈要妈妈”,喊累了睡着了,她始终和大家奋战在救灾现场第一线。她们是“最不称职的母亲”,也是最给力的巾帼英雄!


古城村黄湘陵——不顾安危彰显党员担当

黄湘陵,作为一名60多岁老党员,离任村干部,始终坚守“不忘初心”的使命,主动加入到抗洪救灾队伍,察看水位、疏散撤离群众、运送救援物资,灾后清理淤泥,每个阶段他都在一线陪着大家战斗。期间,双脚因长时间浸泡在洪水里面,被细菌感染,部分面积溃烂,然而,他顾不上自己安危,穿上雨靴继续参与救灾。他身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用行动体现了情怀,用大爱温暖了百姓。


古城村杨雪玖、杨忆平——有我们在家里你放心

古城村党员,大屋组组长杨雪玖,村民杨忆平,时刻关注汛情,根据洪水涨势督促村民转移财产。帮忙转移邱国义家的六十几只黑山羊,7月9号上午洪水逼近邻组养鸡户杨细兵养殖基地,主动帮忙将养鸡转移至安全地段。中午察看水势,已到本组大坪水位,看到上升较快,他们及时通知居住在攸县的杨立庚,告知严峻迅情。得知杨立庚居住地攸县也遭洪灾,下午同本组村民杨立葵穿短裤涉水进屋把财产搬至高位,让远在攸县的杨立庚免去后顾之忧。杨立庚献了感谢信,表达内心的感动与感恩。


古城村党员杨益波——只想默默的为你们做点事

他主动向古城村捐赠十箱矿泉水,十件方便面;在7.9-7.10停电期间,他自发的拖着自家的发电机,给受灾村民家发电,让他们抽水充电,恢复生产生活。在他整个行动中默默无闻,坚持不让拍照,表示自己只想默默的为大家做点事,不要什么回报。工作人员只留下他匆匆的侧影。


古城党员刘开武——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自7月8日开始,刘开武一直主动同村干部奋战在一线,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深夜两点多还在巡逻,凌晨四点赶往村民家搬家电,早上五点多又赶到现场,洪水退后主动加入清扫淤泥的队伍。7.12听到新一轮的暴雨即将来袭,他又主动请缨,志愿加入抢险队伍,他只是一个预备期刚满一年的新党员!(于2019年7月1日转正)


古城村预备党员黄有财——始终与大家在一起

“我只想和大家在一起,不管能帮多大的忙,我希望尽我所能让所有人都平平安安”这是今年7月才被接受为古城村预备党员的黄有财。他连续3天与大家作战在一线,在脸上刻上了重重的黑眼圈,他搬家具、扛家电,在洪水中度过了十几个小时,致使自己得了重感冒。做事中,他默默的付出,不声张,没有任何怨言。


古城村党员杨立安——舍小家为大家

他作为龙王庙组组长,同样也是受灾群众,洪水涨到了自家的游泳池,而他却在杨新亿、杨树根、杨立跃等村民家来回奔波,把杨新亿家患精神病的妻子转移到二楼,去杨立跃家搬家电,并帮他将全家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年轻党员陈高兴——送物资清淤泥,不怕苦不怕累

由于本次受灾严重,古城村两个片区遭受重创,一是邓众渡片区,二是老古城片区。当大家集中在老古城片区抢险救灾的时候,以陈高兴、张长才为首的党员群众队伍,成员有党员刘小玲、张永成、黄湘陵,村民张建平、李春红、陈跃飞、徐迎春、陈乐等人,同时在古城村邓众渡进行抢险救灾,为十几家被困村民送方便面、饮用水、蜡烛等物资。灾后,他全力协助村干部清除积水和淤泥。村民们都夸赞:这个小伙子是真的很优秀。


党员张长才——72岁老党员主动加入抢险队伍

今年72岁,已有33年党龄。平时老人家热心公益,经常主动清扫路边垃圾、排水沟,是环境保护的倡导者。此次暴雨突袭,他自觉加入抢险队伍。7月8日晚,他通宵坚守在路边指挥交通,排查险情,清理路障,提醒过往的群众安全出行。当水深已超过60厘米时,他仍坚持赤足涉水上路巡察。灾后主动清理淤泥,清洁地面。张长才所在的救援小组,在巡查时发现了多处70年代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已经被水淹没,发现山体滑坡6处,3口面积5亩以上的池塘全部冲垮,一处河堤被冲垮,及时组织疏散、转移100余户被困群众。


古城村大坝组——洪水来袭我们在自救

在这次洪水中,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坝组,连接石塅村。此次洪水中,进组的道路被洪水淹没,外面的人不能进来,里面的人不能出去。那里的村民没有抱怨,都在默默的做好自救工作,洪水退后,以组长肖奇林、党员张迪球为首的队伍,主动清理道路淤泥,他们没有留下任何人的照片,只是默默的在党员微信群里报告情况,汇报平安!


古城村党员杨新辉——主动请缨参与救援行动

党员杨新辉,在这次洪水中,自家的水塘受损严重,他没有顾及那么多,自告奋勇成为应急救援的组员,深夜巡逻,抢险救灾、清扫淤泥。此次抗洪救灾中,还有杨建砖、刘永安、龙正群、胡一田、杨清生等党员群众参与。


古城村村民张建平——涨水前将垃圾桶收拢

8日,雨已经下了一天没停了。傍晚时分,古城村主任杨卫平前往低洼处邓上组察看水位,遇上了正拖着垃圾桶艰难前行的村民张建平,忙拦下他:“下这么大的雨,你在干什么,赶紧回家”。张建平摆摆手:“可能要涨水,我得把垃圾桶收拢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以防被水冲走造成污染。”


接下来的三天,张建平顾不上自家母猪下崽需要照看,主动向村委会申请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值守勘察、转移群众、发放物资、灾后清扫,他用自己的力量给予他人依靠,赢得了广大干群的赞誉和尊敬。


古城村村民徐迎春、陈跃飞——义务驾船送物资

古城村邓上、邓下、洞冲组村民被洪水围困,村民无法出行,一百余名村民生产生活出现困难。徐迎春和陈跃飞主动驾自家小船接连两天将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物资送到被困村民手中,解决了一百余名被困村民的燃眉之急。


古城村王晓玲——收留受灾群众

“我家里还有房间,住5个人没一点问题,你们就安心住下吧。”家住古城村城外组的王晓玲热情的说到。连续强降雨致古城村部分小组受淹,一些村民家中进水,无处落脚。9日晚,附近村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收留受灾群众,杨光战收留1户2人,黄建业收留1户3人,王晓玲收留3户5人,周再生收留1户2人,黄胜枚收留1户4人,让受灾村民临时有了家,用互帮的行为阐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


古城村黄铁猛——虽然很平凡也想尽我所能

黄铁猛,一名普通的群众,洪灾期间一直坚守在抗洪救灾一线。洪灾来临前,他在易进水地带冒雨帮忙转移人员、物资到安全地带;洪灾过后,他顾不上自己的工作,帮助检修电路,自动申请加入到清扫淤泥的队伍之中。他说:“我虽然不是党员,只是一名普通村民,可是看到大家都这么团结,我也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希望我们古城这次可以平安度过汛期。”


THE END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醴陵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办公地址:湖南省醴陵市国瓷北路 联系电话:0731-23252798

技术支持:湖南原子极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湘ICP备130107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