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瓷街道抗洪抢险有一支“群众力量”

这个夏天,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天。7月6日—10日,我市遭遇近50年来罕见的重大雨情汛情,国瓷街道7个村均不同程度受灾。除了党员、干部,辖区群众也成为抢险队伍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群众是最大的依靠

7月8日,雨已经下了一天。傍晚时分,古城村主任杨卫平前往低洼处邓上组察看水位,遇上了正拖着垃圾桶艰难前行的村民张建平,忙拦下他:“下这么大的雨,你在干什么,赶紧回家”。张建平摆摆手:“可能要涨水,我得把垃圾桶收拢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以防被水冲走造成污染。”


我也想为村上做点事

“儿子你去哪儿?”“我去帮忙救人。”“村上让你去的吗?”“不是,大家都在各尽其力我也想去做点事”。这是石塅村陈湾组村民陈普照离家前和母亲的简单对话。

9日晚,水位持续上涨,石塅村各地陷入洪水之中,一些村民无法出行且没电没粮,这些都让陈普照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他毅然划着自家小船四处接人送人,将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和陈普照一样主动用自家小船参加义务救援的村民还有石塅村的邓少初、古城村的徐迎春、陈跃飞等人,接连两天将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物资送到被困村民手中,解决了百余名被困村民的燃煤之急。


远亲不如近邻

“我家里还有房间,住5个人没一点问题,你们就安心住下吧。”家住古城村城外组的王晓玲热情的说到。

连续强降雨致古城村部分小组受淹,一些村民家中进水,无处落脚。9日晚,附近村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收留受灾群众,杨光战收留1户2人,黄建业收留1户3人,王晓玲收留3户5人,周再生收留1户2人,黄胜枚收留1户4人,让受灾村民临时有了家,用互帮的行为阐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


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暴雨过后,华塘村伏林一组组长汤炳炎在安全巡查中发现一处河堤垮塌,造成沟渠严重堵塞。汤组长一边将巡查情况上报村委会,一边将消息发送到本组微信群中,积极发动组上村民开展志愿清理。在组长的身先士卒带动下,文运根、文广生等11位村民一呼而应,立马赶到了现场。当天正准备去给女儿过生日的钟国栋也毫不犹豫的取消行程,他说:“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自己都不热爱还像话吗?”


借车送水解民忧

7月10日,石塅村网格服务微信群中的村民收到了一条讯息:“村里因洪灾没有饮用水的乡亲们可以随时与我联系,我马上给你们送水。”此次洪水突袭,石塅村是国瓷街道两个重灾村之一,村民平日饮用的井水被严重污染。洪水退去后,大屋组村民肖铁钢立马借来一辆洒水车,灌上干净的饮用水送到了受灾群众的家中。送完水,他又马不停蹄的投入了灾后大清扫中。


基层民兵本领强

除了国瓷街道辖区内的组与组互帮、村与村互助,在其他乡镇的救援现场也出现了国瓷村民的身影。华塘村村民肖作林是新建组的小组长,也是街道的一名基层民兵。在洪水没有对该村组造成影响的情况,他毅然报名参加了市里的救援队,随队前往沈潭、左权镇参与抗洪救灾。3天的活动中,他不怕苦,不怕累,翻船落水后继续救援,成功解救身处险境群众近十人,为近百名群众送去了救援物品、物资。


天灾来临,党组织如同一个个坚强的堡垒为群众遮风挡雨,党员干部就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竖立在救灾一线,红旗所指,民心所向,党有号召,群众有行动,这一支“群众力量”是国瓷街道在这场抗洪战役中收获的最宝贵财富。

THE END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醴陵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办公地址:湖南省醴陵市国瓷北路 联系电话:0731-23252798

技术支持:湖南原子极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湘ICP备13010746号